2023年1月

概念

HTTP是超文本传输协议, 一个词里面有3个关键信息

  • 超文本
  • 传输
  • 协议

那么超文本的意思就是字面含义, 就是不止是文本, 也有可能是图片,音乐, 视频等等, 而传输协议指的就是在计算机层面之上的一种交流约定方式, 那么我们可以理解为这个HTTP可以允许我们在计算机上实现双向的传输交流的规范

Methods

每个http都有自己的method, 每个method对应的操作虽然是开发人员自定义实现的, 但是我们在编写操作逻辑时, 也要尽量遵守http method的语义标准

  • GET和POST的区别
首先根据RFC的定义, GET是从服务端获取一个资源; 而POST是根据报文内容对资源去做对应的处理
  • GET和POST是安全的么, 它们都是幂等的吗?
首先根据HTTP定义的安全标准, 指的就是是否在服务端操作了数据, 一旦操作了数据, 其实这个请求就是不安全的; 幂等指的就是多次提交和一次提交的影响都是一样的, 显然GET只是获取服务器资源, 它是安全且幂等的; 反之, POST多次提交不一定和一次提交的影响是一样的, 所以POST是不安全且不幂等的

缓存

在HTTP中缓存分为2种

  • 协商缓存
  • 强制缓存

当浏览器向服务端第一次请求资源时, 浏览器通常会缓存数据, 那么在下一次请求时如果资源还没过期, 将会使用缓存中的数据, 那么这就是强制缓存, 通常会在HTTP中显示(from disk cache), 强制缓存主要取决于客户端

而取决于服务端的HTTP就是协商缓存, 在协商缓存中的服务端会返回给客户端不同的响应头, 并且状态码是304, 即告知浏览器可以使用缓存, 大名鼎鼎的Vite在预构建依赖时, 就用了这种缓存方法优化了HTTP性能.

我们在学习协商缓存的时候, 也需要知道最后修改时间实现缓存的, 还是基于ETAG实现缓存的; 我们在业务使用中, 会选择ETAG实现 (并且浏览器机制下ETAG优先级更高), 因为ETAG解决了时间实现的几个缺陷:

  • 时间只能精确到秒, 有时候修改文件是在秒之内, 所以最后修改时间存在误差
  • 服务器可能获取不到最新的时间
  • 我们关注的是文件内容本身, 虽然本身内容没有被修改, 但是最后修改时间可能会改变

ETAG: 唯一资源标识符: 当第一次请求服务端会返回一个唯一标识, 客户端请求携带, 由服务端告知客户端是返回200 (被变更, 返回最新资源), 还是304(没有变更)

协商缓存和强制缓存需要搭配使用, 当强制缓存未命中时, 再使用协商缓存

HTTP版本演变

我们在谈论HTTP版本时, 通常会谈论HTTP1.1和2.0以及3.0

首先, HTTP1.1相比HTTP1.0有哪些重要改进呢?

  • 使用长连接改进了1.0时的短连接
  • 支持pipeline网络传输, 不需要等待前一个请求返回再发出第二个

但是尽管改进了很多, 但是HTTP1.1还是有很多不足

  • header不压缩, 只压缩了body部分
  • 队头阻塞, 虽然可以发出请求可以不用等待之前的返回, 但是HTTP1.1是按照请求的顺序返回的, 如果前一个请求响应慢, 会造成之后的请求返回阻塞
  • 发送了冗长的首部, 造成浪费
  • 只能客户端主动发起请求

为了解决这些不足以及安全性问题, HTTP2.0诞生了, 解决了如下的痛点问题

  • 发送二进制格式
  • 头部压缩
  • 并发传输, 解决了响应阻塞问题
  • 服务器主动推送

头部压缩

头部压缩, 如果你同时发出了多个请求, 那么它们的头部都是一样的或者是相似的, 那么HTTP内部会使用HPACK算法对其进行处理, 大概的原理就是客户端和服务端共同维护一个表, 在表中存储各种的头信息, 每次没有必要发送冗长的头部, 只需要发送索引号即可.

二进制传输

二进制传输格式也大大提高了传输效率, 它们被称之为帧(Frame), 分为头部帧和数据帧, 在原来的HTTP版本中, 是明文传输的, 但是在HTTP2.0中直接使用了二进制, 无需将明文转换为二进制

并发原理

那么HTTP2.0是如何实现并发传输的呢? 原理也很简单, HTTP2.0中引入了Stream的概念, 在一个TCP连接中可以有多个Stream, 每个Stream有不同的id, 在其中也会有不同的request和response的请求和响应, 那么再里面就是我们熟悉的, 由于Stream之间都是独立的, 所以可以乱序发送, 然后在客户端会根据id拼接HTTP消息, 这就是HTTP2.0并发传输的原理.

服务端推送

服务端推送也和Stream理念不可分割, 因为在1.0和1.1都是请求应答传统模式, 即客户端请求, 服务端应答, 在HTTP2中对这个模式进行了优化. 在客户端和服务端分别建立Stream, 它们的id略有不同, 客户端是奇数, 而服务端是偶数. 那么服务端推送有什么好处呢? 最大的好处就是减少网络次数往返, 比如客户端接受一个html文件, 那么在html中又引入了css,js等文件, 那么我们就可以用服务端推送html中的css和js文件, 减少了消息传递次数.

HTTP3

看似HTTP2很完美了, 该有的都有了, 但是我们仔细想一下, HTTP2解决的队头阻塞看样子是通过Stream完美解决了, 但是HTTP2是基于TCP的, TCP是字节流协议, 它最大的特点就是要保证数据是连续并且完整的, 它有一个缓冲区的概念, 当前一个请求缺少字节的时候, 只能将这部分数据保存到缓冲区中, 等字节达到之后, 才可以被HTTP这个应用层获取到数据. 也就是说, 我们虽然解决了HTTP队头阻塞, 但是并没有解决TCP的队头阻塞, 所以要想完美的解决这个问题, 我们只能使用UDP

那么, TCP是可靠传输, UDP是不可靠传输, HTTP3是如何底层使用UDP的呢, 原因就是使用了UDP为底层的QUIC协议, 它完美解决了队头阻塞, 即就算某个Stream丢包, 也不会影响其他Stream 而且在QUIC协议中, 对建立连接做了很多优化, 比如说在HTTP2之前与TLS握手, 都要建立三次; 但是在QUIC中, 因为其包含了TLS, 并且使用TLS的更高版本, 可以在HTTP的三次握手中进行TLS信息的携带, 所以可以说把TLS的握手过程隐藏了.

那么为什么HTTP2不把TLS进行囊括合并呢? 是因为TCP是内核实现的传输层, TLS是openssl实现的表示层, 无法合并

HTTPS

HTTPS就是在TLS/SSL基础上的一个应用, 我们在HTTP中发送的数据都是明文的, 这并不安全会带来很多隐患; 通过SSL校验服务端身份, 并且在通信过程中间加密; 那么它们的建立连接的过程可以分为以下几步

  • 发起HTTPS请求
  • 服务端返回SSL证书的public key
  • 客户端自己生成一个对称加密的public key
  • 拿SSL的public key加密刚刚生成的public key, 并且发送
  • 之后客户端发送的消息都会拿刚刚加密过后的public key对数据进行加密

区别

  • SSL证书要钱, 但是大部分是免费的
  • 多一个TSL握手的过程
  • 一个明文, 一个是密文
  • HTTP默认端口是80, HTTPS是443

OSI七层模型

OSI将网络体系划分为7层, 7层互不干扰, 每一层互相独立协议, 并且独立完成和相邻接口通信功能

应用层

我们熟悉的DNS, HTTP, SMTP都是应用层

表示层

主要作用就是让数据能够解释和交换

会话层

建立, 管理会话

传输层

TCP/UDP

网络层

IP

数据链路层

令牌环网

物理层

以太网

TCP/IP4层模型

TCP模型比OSI模型更为抽象, 它将应用, 会话, 表示都称之为应用层, 将数据链路层和物理层称之为网络接口层

DNS解析

简单说DNS就是一个翻译官, 把我们的域名翻译为IP地址, DNS查询的过程可以简述为

  • 查浏览器
  • 查操作系统
  • 查本地域名服务器
  • 查上游服务器
  • 给本地域名服务器缓存ip信息
  • 给操作系统缓存ip信息
  • 给浏览器缓存ip信息

TCP的三握四挥

三次握手的作用就是, 其实就是小明小红打电话

  • 小明: 小红听到了么 (客户端发送正常)
  • 小红: 我能听到的 (服务端发送和接收正常, 但是此时小红不确定小明的接收是不是正常的)
  • 小明: 那我开始说了 (此时2个端的发送和接收都是正常的)

四次挥手也是一样的, 也就是挂电话的逻辑

  • 小明: 我说完了, 你还有啥要说的么
  • 小红: 好吧, 我这里也没了
  • 小明: 那我挂了
  • 小红: 行, 你挂吧, 我也挂了

经典八股文: 浏览器地址输入到显示经历了哪些步骤

哪个前端面试没背过的, 都不配称之为前端.哈哈哈哈哈

我们简单过一下这一块, 虽然这里烂大街了

  • 首先就是对输入的内容进行解析
浏览器要判断你输入的是一个网址, 还是一个关键词
  • 如果是网址, 那就经过DNS解析拿到IP地址
DNS查询过程请看上方
  • 建立TCP连接
详见小明打电话的例子
  • 发送HTTP请求
  • 响应HTTP请求
对资源进行解析, 主要看content-type, 还有gzip等等, 需要对返回内容作处理
  • 渲染页面
解析和构造dom树 → 解析和构造css树 → 合并生成render树 → 布局layout树 → 绘制像素树 → 通知gpu进行绘制显示在屏幕上

这篇文章是一个小记, 因为涉及到的东西很简单, 所以只是做一个总结, 想学新东西的读者可以关掉网页了, 如果你还是一个vue3小白, 那么这篇简短的小记可能会帮助你.

渲染器

我们都知道vue中的sfc单文件模板是会被编译为一个渲染函数的, 这个渲染函数最终返回的就是VDOM, VDOM是虚拟dom的自定义实现, 因为虚拟dom不是一个规范, 而vue3对比以往版本也在VDOM上做了很多优化; 我们从宏观上来看vue3的渲染pipeline可以由下面的步骤表示

预编译/运行时编译出渲染函数 -> 进行渲染创建真实dom -> diff比对高效替换dom

具体的优化主要体现在预编译上, 因为vue支持我们手写渲染函数, 但是官方推荐我们使用模板语法, 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其更容易静态分析, 也就更容易做编译时的优化, 就和vue的treeshaking优化一样(es规范是可被静态分析的, 从而实现死代码消除技术), 所以我们在后面的讨论都围绕模板语法来讲.

试想一下, 在vue2中的渲染原理, 都是静态编译我们的模板, 但是有一个致命的缺点: 静态内容也会被重新diff

什么意思呢?

如果我们在模板中写一段代码

<p>hello world</p>

事实上这段代码根本不可能有变更, 没有绑定, 也没有读取任何响应式变量, 所以在vue3中采用了PacthFlag去给这段vdom子节点标注类型, 让其在diff期间主动跳过. 关于PacthFlag它在vue源码中是一个枚举, 定义了很多标识, 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是位运算, 在diff运行时其实表现的性能消耗非常小

export const enum PatchFlags {
  TEXT = 1,// 动态的文本节点
  CLASS = 1 << 1,  // 2 动态的 class
  STYLE = 1 << 2,  // 4 动态的 style
  PROPS = 1 << 3,  // 8 动态属性,不包括类名和样式
  FULL_PROPS = 1 << 4,  // 16 动态 key,当 key 变化时需要完整的 diff 算法做比较
  HYDRATE_EVENTS = 1 << 5,  // 32 表示带有事件监听器的节点
  STABLE_FRAGMENT = 1 << 6,   // 64 一个不会改变子节点顺序的 Fragment
  KEYED_FRAGMENT = 1 << 7, // 128 带有 key 属性的 Fragment
  UNKEYED_FRAGMENT = 1 << 8, // 256 子节点没有 key 的 Fragment
  NEED_PATCH = 1 << 9,   // 512
  DYNAMIC_SLOTS = 1 << 10,  // 动态 solt
  HOISTED = -1,  // 特殊标志是负整数表示永远不会用作 diff
  BAIL = -2 // 一个特殊的标志,指代差异算法
}

除了PatchFlag, vue编译在其渲染过程中还提供了其他优化, 比如静态内容提升以及树结构打平,监听函数事件缓存, 下面我来一一介绍以下的渲染优化方案

我们在预编译之前已经知道了静态内容, 我们不仅可以让它跳过diff的判断, 也可以让它在生成vdom树时共享引用, 比如下面的伪代码就很好的阐述了vue2和vue3的渲染优化区别

// vue2
const output = () => {
    const template = {text: "hello world"}
    return {
        children: [{template}]
    }
}
// vue3
const template = {text: "hello world"}
const output = () => {
    return {
        children: [{template}]
    }
}

这样的提升对于大型vue项目来说减少了很多内存占用.

而树结构打平也很容易理解, 和我们之前讲的PatchFlag有所关系, 我们刚知道静态内容都会被跳过, 那么如何跳过的呢? 就是通过打平, 我们在模板中编写的html代码可以称之为一个block, 在一个block中会存在很多很多节点, 那么vue编译器将会把所有后代节点的动态节点全部挑出来并且返回一个没有层级关系的vdom, 这样又大大提高了diff效率以及update效率.

而事件监听也很简单, vue在之前的版本会把下面的代码点击事件视作一个动态内容, 以至于每次更新都需要追踪它的变化

<div>
  <button @click = 'onClick'>点我</button>
</div>

而现在不会了, 在内部提供了一个事件缓存, 解决了这个问题

响应式

这个部分是vue3的重中之重, 在vue2中其阉割版的响应式导致了很多恶心的API, 在vue2中vue都会将data中的属性进行深层次的递归, 以便每个对象都绑定了getter和setter方法; 并且在数组的表现上差强人意, 原因都是因为defineProperty, 这个API我相信已经存在了vue人的脑子里好几年了, 我就不展开讲了, 我们着重讲一下vue3的响应式.

首先vue3的响应式是基于proxy的, 而且这个API是不能被polyfill的, 但是由于我们的浏览器越来越先进, 所以使用先进的API提升开发体验也是值得的, 况且IE已死; proxy为对象提供了很强大的拦截功能, 包括数组的delete, push等等, 而且vue也在响应式核心中做了很多魔法, 比如在for循环时的读取和绑定新值...

vue3和vue2一样, 都提供了类观察者模式的方案, 但是我更愿意称之为发布订阅模式, 因为观察者模式是一对一有强关联, 但是发布订阅通常会有一个调度中心; 而在vue中, 一个又一个的副作用函数都订阅了响应式变量, 只要在代码中使用过响应式变量, vue都会追踪到, 并且将副作用追加到一个WeakMap队列中, 当变量变更就会以此执行所属的所有副作用.

但是我们没有办法知道哪里读取了响应式变量, 这就要靠proxy了, proxy可以拦截属性的读, 那么同理我们使用ref函数创建一个基本类型

const foo = ref(1)

它也会被包装为一个对象, 如果给ref传递了一个对象, 那么其实和reactive这个函数无异, 它们的底层都是一样的.

另外在vue3中提供了很多编译器宏, 使得我们可以便捷的操作响应式变量, 比如我们想要操作ref的变量

const foo = $ref(1)

foo = 2

因为编译器宏会自动帮助我们加入.value, 还有我们对响应式变量解包时, 会让其失去响应式, 我们同样可以使用编译器宏$()来简化toRef的操作

const { x, y } = $(useXXX())

Composition API

一些面试官也特别喜欢问组合API和Option API的区别, 又会有人问React Hook和Composition API的优劣势, 第一个问题很容易解答, 第二个问题需要我们结合各种周边环境回答 (哈哈哈哈哈)

首先是option和composition的区别

composition主要解决了一个代码复用和可维护性的问题, 尤其是代码复用, 我们曾经在一个组件中要想复用逻辑, 通常会选择mixin, 抱歉我真的没有用过mixin, 但是我见过别人用, 觉得很不理解...

首先mixin它可以编写多个, 并且可以同时混入到一个组件中, 说句难听的话, 这就是把你眼睛蒙上把粑粑拉你头上; 你并不知道程序错误是哪个mixin导致的, 而且也没有命名空间, 会导致逻辑冲突;

而composition就像一个函数一样, 正常导入完全不受限制.

当我们的vue文件变得越来越大时, 我们的关注度并不是methods, computed, 而是业务, 我们需要快速的找到业务代码, 如果在vue2中, 你会发现你的业务代码分散到不同地方, 你无法聚焦你的业务; 但是在vue3中, 我们没有options api的限制, 可以自由的将不同业务进行聚合, 并且实现快速定位.

那么和react hook区别是什么呢? 这个vue官方都说了compistion的设计是借鉴了react hook, 但是其内部实现和react大大不同. 原因还是我之前在知乎说的, react的历史包袱太重, 它本来就不是面向普通应用的, 一切设计都要以内部为先, 而且react hook变量是闭包实现的, 并且由于其核心机制导致react组件渲染一次就会跑一边所有的hook, 所以你可能经常会使用useMemouseCallback来优化调用次数;

vue3不存在react的问题, 所有composition api都会仅执行一次, 并且你很容易捕捉到它最新值, 相比而言react你需要关心它的依赖值和副作用, 心智负担较大; 这里并不是说react不好, 因为react的种种缺点都是react大神承认的, 对于js开发者而言, vue确实负担更轻.

但是我们在面试中, 要揣测面试官是不是react吹, 如果是的话, 请尽可能的吹react

常见问题

  • watch和watchEffect的应用场景和区别
我觉得应该不会问这么傻的问题, watch是懒执行, 依赖明确; watchEffect依赖不明确但是是同步执行, 我们需要在初始化时执行逻辑并且变更也执行逻辑, 就可以考虑watchEffect
  • 为什么会用proxy设计响应式
同上, 文章前面已经解答过了
  • treeshaking咋实现的
基于esmodule静态分析, vue2因为是单例, 无法按需加载
  • vue3对比vue2整体的提升有哪些

    全方位的, 我们刚刚讲的响应式和渲染器都是补了vue2的坑, composition也补了option api的坑, 并且源码使用ts构建, 虽然vue3的sfc类型提示很牵强, 但是相比vue2的类型提示要熬掉鱿鱼丝几根头发写类型体操好得多. 而且源码是采用monorepo构建, 其实在阅读源码更方便了, 每个模块都是独立的, 尤其是响应式模块, 我们如果想要在其他平台单独使用响应式特性, 直接npm安装即可. 而且vue的核心模块也独立了, 支持很多平台, 甚至可以使用vue编写终端应用, 对渲染出口不作限制